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走遍長城》開機儀式在京成功舉辦
10月24日上午,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走遍長城》開機儀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行。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謝安山,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李北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王心源,國務院新聞辦原局長吳帆,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中國銀保監會巡視員宋占英,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王淑英,《求是》雜志社秘書長魏天順,國防科技生產力促進中心副秘書長海山,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許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高文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姚立文,中國人民大學田姍,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孫愛國,中關村碩博人才與市場經濟研究院丁清曄,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裴蘭,鄭州輕工業大學處長謝秀海,鄭州輕工業大學副處長盧慶民,中核投資有限公司綜合部總經理夏衛東,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辦事處徐玲登封市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所長王振北,北京聚賢弘揚書畫俱樂部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潔,中國書畫院副院長趙和新,靈武市盛康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忠明,江蘇新能投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固環,安徽齊勝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如亮,許昌氫馨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光,禹州董家鈞瓷傳承人董長松,以及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走遍長城》總策劃、總監制、總制片人田大平等69位領導、學者和企業家出席活動儀式并致辭!
2019年1月19日,由中國長城學會公益傳統文化工作委員會指導,北京升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走遍長城》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啟動儀式。因新冠疫情致該紀錄片的攝制工作延緩了2年。從2017年底至今已整整4年,經過4年的精心策劃、籌備、采風勘景、研討、撰寫文案和腳本,目前已具備開機攝制的條件。今天,再次選擇在民族文化宮舉行紀錄片《走遍長城》開機儀式,是想突出“民族” 二字在我們每位中華兒女心目中的分量,以及長城塑造的中華民族之格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靈魂和中華文明的內涵。 長城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珍貴的遺產。以長城為紐帶,通過無聲的畫面語言,真實再現亞、歐、非三大洲17個國家的文明;以有形的長城和無形的長城相結合、中國的長城和亞歐非的16個國家的長城相結合、古老的文明和現代的文明相結合、東方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相結合等4個結合點,解讀長城、共享文明。 以人文地理為主線,通過奮進、自信和交融3個篇章,以走遍長城所見所聞,把亞、歐、非三大洲17個國家的農耕文明;琴棋書畫、戲曲、武術;中醫中藥、西醫西藥;酒(白酒、黃酒、葡萄酒、啤酒);絲綢、瓷器;茶、音樂和飲食;民族風情和風土民俗;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等等予以真實紀錄。文明沒有國界,長城是世界的珍貴遺產,長城對各國的文明影響超越時空。我們應客觀、公正地認知長城的精髓,領悟長城的真諦。 就世界范圍而言,長城保留著亞、歐、非三大洲17個國家570多個民族的塵封的記憶、符號、歷史文脈和文明。而中國的長城更是獨樹一幟,是世界長城文化中一條亮麗的風景線“不到長城非好漢”響徹蒼穹,吸引無數國內外游人前往,一覽長城之雄偉、領略長城之魅力。長城增進了各民族的互信、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加深了經濟和社會交流融合。古老的長城以她獨特的文明精神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長城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象征。實現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彰顯長城精神,以長城這一民族之魂來喚醒更多的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歷時6年攝制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走遍長城》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之所在。解讀并攝制長城,特別是人文地理方面的挖掘和再現,對人類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
我站發布此文目的在于促進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不承擔任何責任。部分內容文章及圖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未經證實的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投資和交易根據,據此操作風險自擔。